沉睡三千年的古蜀文明,一朝苏醒便震惊寰宇。那些造型奇特的青铜面具、镶嵌绿松石的金杖、高达3.95米的青铜神树......这些从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珍贵文物天通盈,犹如散落的历史拼图,正逐渐拼凑出一个鲜为人知的古老文明图景。
关于三星堆这个充满诗意的名字,其由来颇具意趣。在四川广汉市三星村外,原本矗立着三座不起眼的土堆。这三座土堆呈直线排列,宛如夜空中三颗璀璨的星辰。更妙的是,在它们东北方向还有一处名为月亮湾的高地,清代文人雅士便为这里取了个富有诗意的雅称——三星伴月,三星堆之名由此而来。据考证,这里原本是一段完整的古城墙,后来因人为开凿形成三个独立土堆。
1929年,当地农民燕道城在田间劳作时,一锄头下去竟挖出了大量精美玉器,这个偶然发现揭开了三星堆考古的序幕。当时这个发现并未引起足够重视,直到英国传教士董笃宜的到来,才让这个沉睡的遗址开始受到关注。1931年和1934年虽有过小规模发掘,但随后又陷入长达数十年的沉寂。
展开剩余75%真正的转机出现在上世纪50年代。考古工作者最初将这里的遗址分为横梁子和三星堆两个独立部分。1963年,著名考古学家冯汉骥教授率队考察后,敏锐地指出这里很可能是古蜀国都城的核心区域。1976年,广汉高骈乡砖瓦厂在取土时意外发现了一个宝藏坑,出土了绿松石铜牌饰、玉戚等珍贵文物,这些都属于商代晚期至三星堆三期的典型器物。
1986年是三星堆考古的里程碑之年。两大祭祀坑的发现震惊世界,出土了大量商代早晚期文物,包括改制自二里头文化的玉璋、齐家文化的玉琮等。此后二十余年间,考古工作取得重大突破:3.6平方公里的古城范围被确认,城墙遗址被发现,三星堆博物馆也拔地而起。2021年3月20日,新发现的6个祭祀坑又出土了500多件文物,截至2022年9月,这些祭祀坑已出土文物151件,其中完整器达4060件。
三星堆文明最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其独特的面貌。出土的青铜人像高鼻深目、颧骨突出、耳垂穿孔,具有明显的异域特征。他们的发型也颇具特色:一种是脑后梳辫的辫发,与两千年后满族发型惊人相似;另一种是前额和两鬓削平的笄发,与中原古代发式相近。更令人费解的是,这些青铜器上竟无一文字记载。
考古发现还带来了更多谜团:5000多枚来自印度洋的海贝、世界上最早的金杖(其上的鱼纹和箭纹图案含义至今未解)等。这些发现让部分学者猜测三星堆人可能来自异域,甚至有人提出外星文明说。
然而,1985-1987年成都十二桥遗址的发掘为解开谜团提供了重要线索。该遗址最底层文化与三星堆晚期遗存高度相似,证实三星堆文化与中原文化存在密切联系。出土青铜器虽独具特色,但采用的范铸法、分铸法及铅锡铜三元合金技术,都是商周时期的典型工艺。陶器中的封口盉、鬶等器型更与夏文化如出一辙。
最新研究表明,三星堆文化很可能是中原二里头王族的一支南迁后,与当地土著融合形成的。从蚕丛氏到开明王朝,古蜀国虽地处偏远,却始终与中原保持联系。殷墟卜辞中频繁出现的纵目蜀人形象,与三星堆人像特征完全吻合。在陕西城固、洋县发现的青铜器,既具殷商风格又带三星堆特色,可能是古蜀国向北扩张的见证。
关于三星堆祭祀坑的形成,北京大学碳十四测年显示其年代恰与商朝灭亡时期吻合。有学者推测,当周代王权取代商代神权时,古蜀国可能举行了隆重的告别仪式,将祭祀重器精心埋葬。就像商纣王自焚殉国一样,三星堆人用这种方式向逝去的神权时代告别。
虽然三星堆仍有许多未解之谜,但每一次考古发现都在为我们揭开这个古老文明的神秘面纱。从精心摆放的祭祀器物到突然消失的古城,三星堆留给我们的不仅是珍贵的文物,更是一个关于文明兴衰的永恒思考。
发布于:天津市加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