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将军披铠甲,壮士征边疆。血染吴钩寒,弓着月下霜。飙骑袭单于申宝策略,飞马擒贼王。绝尘三万里,献俘在朝堂。塞上五十载,不觉鬓已霜。但饮一杯酒,雪夜孤城凉。” ——《塞上征·赠唐苏定方将军》
自古以来,中国历史上涌现了无数名将,他们中有些被后代演绎得光彩照人,成为了家喻户晓的英雄;而有些则因为身处的时代背景、战事沉浮,被历史长河抛弃,直到许多年后,才被学者重新发掘,成为历史研究的对象和样本。然而,唐朝那位赫赫有名的将领苏定方,却注定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。他的故事,仿佛注定要与命运交织成一场悲剧。别的英雄要么被美化成神话,要么消失在时间的风尘中,唯独他,在后人的笔下,成为了一个臭名昭著的恶人。
展开剩余80%与他同处乱世的英雄们,往往因某些不光彩的事件被黑化,譬如吕蒙偷袭关羽被文人诟病。但苏定方并没有做过任何损害名誉的事,甚至在历史上留下了极为出色的记录。他曾身经百战,纵横沙场,是当时公认的绝世名将。为何这样一位英雄会遭遇如此不公的待遇,成为史书上的反派人物?历史中的苏定方到底是什么样的人?
苏烈,字定方,出生于隋末河北冀州的武邑县,他的家族乃是当地的豪强,年轻时便显露出过人的骑射才能,这在北方的武将中并不罕见。北方的骑射文化源远流长,许多赫赫有名的将领都出自这一传统,如汉末的吕布、赵云、关羽等。而苏定方出身冀州豪门,也继承了这一家族的军事才能。
他生于隋炀帝大业年间,正值隋朝腐败暴政,民众疾苦,民间的起义风起云涌。河北的百姓纷纷起义反抗隋朝压迫,这也是《隋唐演义》中所谓的“十八路反王”的由来。历史上的隋末并非只有十八路反王,实际情况远比这复杂得多。苏定方的家族也被卷入了这一历史漩涡,他投身于“夏王”窦建德的麾下,成为了一名骑将。
窦建德作为隋末反叛势力中的一股清流,出身贫寒却注重军纪,严守法令,在他的统治下,河北一度成为与唐朝争夺天下的重镇。年轻的苏定方,也是在这一背景下,逐渐崭露头角。然而,命运对他并不厚待。唐朝在李世民的带领下崛起,窦建德在虎牢关之战中败给了李世民,最终申宝策略被擒杀。窦建德的政权迅速崩溃,苏定方也未能逃脱被卷入乱世的命运。
窦建德败亡后申宝策略,刘黑闼等人试图继续反抗唐朝。年仅二十余岁的苏定方,在一片动荡中迷茫彷徨,最后决定再次起兵。然而,随着唐朝的镇压,刘黑闼的起义也随之失败,苏定方在政治风暴中彻底丧失了信心,选择了隐退。
这段归隐的时光,也许是苏定方内心最为煎熬的岁月。一个英雄不该沉沦,他的胸中依然燃烧着渴望荣誉与功名的火焰。直到贞观初年,年仅二十七岁的苏定方决定再次投身仕途,成为折冲府的将军。这次,他得到了崭新的机会,随李靖出征突厥。
李靖任命苏定方为先锋,率领弓骑兵突袭突厥的主力大帐。苏定方毫不犹豫,一马当先,打破了敌阵,取得了重大的胜利,堪称一战成名。卢纶的诗句“月黑雁飞高,单于夜遁逃。欲将轻骑逐,大雪满弓刀”恰如其分地描绘了这场战斗的景象。凭借这一战功,苏定方被封为左武候中郎将。
然而,这次的辉煌并没有持续太久,苏定方的名字在接下来的二十年里几乎消失在历史的舞台上。这个时期,正值唐朝的盛世,李世民与诸多才俊的光辉笼罩了整个时代,苏定方在其中几乎被埋没。
直到永徽六年,五十六岁的苏定方再度迎来了重大的机会,他随军征讨高句丽。这一次,他以少胜多,成功斩杀敌军千余人,获得了右屯卫将军的封号,声名再度大振。接着,苏定方被任命为行军总管,带领唐军征讨西突厥。
在西突厥的战斗中,年近六十的苏定方依旧英勇无畏,亲率骑兵深入敌阵,与突厥骑兵展开激烈对抗,经过数小时的激战,终于摧毁了敌军的阵线,斩敌万余人。阿史那赫鲁在逃亡中被捕,西突厥宣告灭亡,唐朝在西域的势力得到了进一步巩固。
此后的数年里,苏定方屡建奇功,攻破西域的反抗势力,三度献俘于长安,稳固了唐朝的疆域。虽然此时的他已接近暮年,但他的贡献让唐朝的版图达到了鼎盛时期,北至草原,西至中亚,东至朝鲜半岛,唐朝的强盛可见一斑。
然而,正如历史中无数英雄的命运一样,苏定方的辉煌并未能免除后人的非议。在他死后,朝堂上的权力斗争和政治纷争,导致他被某些人诋毁。唐高宗李治虽然给了他应有的荣誉,但苏定方一直未能得到朝廷的全然尊重。加之武则天的篡位,苏定方的形象在后人眼中完全变了样。
最终,尽管苏定方遭受了后世的污蔑和诽谤,但长安城中依然有着他献俘的石碑,见证了他为唐朝所做的伟大贡献。正如斯大林所说:“终有一天,时代的风会吹撒墓碑上那些遗留的垃圾。”
发布于:天津市加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